【原】毛颖:愿人人多一分善意|每日时讯

时间:2023-06-01 10:30:05       来源:个人图书馆-作家荟

文/毛颖

【杂念】


(资料图片)

忘了出处了,有那么个话,觉得特别中肯——最大的恶意,是为难他人。

不想具体细说“恶意”,说说“善意”。如果,上面的那个话“成立”,是否可以相对应地说,最大的善意,是与人方便。

我们民族有“与人方便,自己方便”的老话,大概是想从“因果”逻辑的角度劝人向善。不想那么复杂,最起码,字面的意思,绝大多数人都能明白;可是不是绝大多数人都认可并身体力行,就很不一定了。

超市里,捏碎方便面(隔着包装袋)、拧开饮料瓶盖、挑拣时故意扔砸(尤其鸡蛋)、碰落商品后踢开甚至踩一脚……

停车场,几乎是故意的把自家垃圾丢在别的车辆旁甚至是别的车辆上……

大街上,明明垃圾箱就在几步开外,却特特把垃圾扔到更远的表面……

吸烟区,摆明的丢弃烟蒂的地方,偏偏不用,而非要丢在另外的地方……

办公区茶水间,切断饮水机电冰箱电源,把别人放在冰箱里的东西拿出来……

种种损人不利己的行径,虽说不上多普遍,却也随处可见,说多么“恶意”,也不是桩桩件件都“够得上”,但肯定是缺乏、缺失“善意”的。

刚刚过去的周末,开车接女儿从学校回家,接连遇上两档子缺乏、缺失善意的事。

头一件:车子快到自家楼下时,望见正好有个很宽敞的停车位,小心翼翼往过去开的当儿,一个送餐骑手开电动车到了我们要停去的地方,毫不犹豫、迅猛快捷停下,急匆匆往楼里奔,急忙又是鸣笛又是放下车窗呼喊,想商量一下能否稍稍别那么“可巧”地把停车空间占完,可人家不理,瞬间消失。

善意地想,没注意到我们的停车意图;继而就想等等吧,一会儿就出来。果然,俄顷,骑手出楼,一路走向停在“占完”停车位的电动车,优哉游哉,直瞪瞪看我们,满脸戏谑、得意。我苦笑,跟女儿说:“看来,刚刚咱们招呼,ta是知道的。”

第二件:车停妥、进楼、按电梯;电梯到,进去,按了要去的楼层15,按关门键;门开始关闭,倏而又开,说明外面有人按了。果然,进来个中老年女人。我又按关门键,门顺利关上,电梯上行。“抢”进来的中老年女人,在我未及退让开楼层键盘或询问她要去几层之前,挤过来;我退开,让她自己按要去的楼层。她犹豫一下,按了比我们要去的15层要低的9,退开,凝住,再凑近,按了10;电梯到9层,她下去了,虽然走得义无反顾,可那背影,怎么看怎么都能找出那么点儿“扬眉吐气”。

女儿说:“成心的吧。”我说:“不然呢。”

那时那刻,我暗自庆幸,女儿已经21岁,该“懂”的都“懂”得大差不差了。如果是11岁,面对这样明显的“非善意”,或许毫无知察,或许会问我:“她干嘛一个人按两个楼层?”如果是前者,我会为她担心,为终究要长大在这个世界的她担心;如果是后者,可能,我更会为自己担心,担心该怎么回答,怎么回答才能让她既明白发生了什么,又不至于“脏了心”!

“头一件”里的送餐骑手,跟后面那个9层中老年女人一样,都素不相识;至少我和女儿都对其毫无印象。人数上讲,我们是两人,占优;“道理”上论,“头一件”或许还有可一辩——大概知道电动车停的妨碍了别人停车,可不想因而迟滞送餐,反正马上就出来……不知道“他们”会不会等在那儿,或者等不及了离开另找地方。在素不相识的“别人”的“方便”和自己的“方便”之间,选择自己方便,至于“别人”……算了,不管,反正也不认识。

差不多就是这样——换位思考的结果。没“高尚”到为别人方便而给自己找麻烦的程度。但无论如何,得了这个方便而似乎(只是“似乎”)“牺牲”了陌生人的方便,多多少少,会有一丝歉疚,送餐出来,看见“别人”在等,低头马上离开,最快速度忘掉这个小插曲,继续属于自己的生活……真的说不上多么“善意”,但最起码,还算“正常”。

如果发现“别人”在等,因为刚刚没被照顾到“方便”而耽误、迟滞,能优哉游哉一路带着戏谑、得意看“别人”,心里八成是这么想的:还得老老实实等吧。有本事别停这儿啊!有车了不起啊!就恶心你!这就不那么正常了——不够“善意”,甚至是“非善意”。

同样的“换位思考”,套到后面电梯的那个情节里,就不存在“方便”的“置换”,而完全就是“让你们多在电梯里停一站”的“非善意”。这个“非善意”充其量的“起因”,就是先进入电梯的我们没上赶着等、迎她进入。

照互联网盛行的“本分”、“情分”说法,就算先进入电梯的我们发现她也要上(旁边还有一部电梯),不等,大概也可归于“本分”,等她,就可算“情分”了。照她意思,可能我们必须要等她,甚至要热烈欢迎,甚至都应该电梯到了先不进入而等待马上就要出现的她的出现,恭候她先进入,继而把是否“等”的权力抓在手里,裁度先到的、表现出“充分善意”的我们的“命运”。只要不如其所想所原,纯粹无辜的我们,就有了错罪,就该被她惩罚!

“多么可怜的灵魂!”我这样跟女儿说。

“好在,释放善意,不需要任何回报。”我又这样跟女儿说,“或者说,如果期待相称甚至对等的回报,所释放的,就还不能算是纯粹的善意。”

我继而告诉几乎可以算“什么都明白”的女儿:“这个世界,需要善意。来自每个人。其实,每个人的内心,都存着善意,只是大多数不那么纯粹而已。不过,要是每个人都真心释放善意,回报,不成问题。所以,广义地看,善意,也不需要那么那么的纯粹……”

之所以说刻意释放“非善意”的灵魂“可怜”,不是说她或他们的内心没有善意,只是不肯“给予”罢了;这种“不肯”,很可能是因为没有得到或者“预见”不会得到正向的回报;那说明她或他们所处的“主环境”总体缺乏善意。很可能,那个“主环境”,对她或他们来讲,是没办法选择、改变的。“可怜”之处,在于此!

另有件事,比前面那两个情节稍早不到一周——疫情期间,加入了父母住处所在楼群,后来没退出,也不很关注,那天偶然瞥一眼,看到不知群里哪位大侠发的两张照片。两张一模一样的照片,都是一个推着共享单车、夹着燃着的香烟的男子在电梯里的背影,很近,应该是拍摄者就在其身后。两张照片后面跟着发送者的一句话:这两口逼烟非得在电梯里抽。

当时,我的第一感觉是:能把共享单车推进电梯的人,在电梯里抽烟,一点儿都不奇怪。

要不是有事岔开,我很可能就把这句话写了发到那个群里去了。事实上,当岔开我的那个小事情“了结”过后,还是想在群里就着“劲儿”写点儿什么,所以又点进去,不想竟看到好几条群里人发送的新消息,都是关于那两张照片和附带的那一句话的。

令我十分错愕的是,那几条新消息,都是在嘲讽甚至声讨拍照发送并带附言的那个人,说ta的方式不光彩、偷偷摸摸、没胆子当面“斗争”只会背地搞事情、键盘侠……没有对在电梯里抽烟这个的确属于“不法”的行为一丝一毫指责、批评!

这更是典型的“非善意”——用“不善”甚至“恶意”揣测他人,哪怕是面对“另一边”的“不法”行为!当时,真的、真的,什么都不想“发表”了。因为群里那些人太“可怜”!

就事论事,不涉及共享单车进电梯之类“不相干”因素,单说那距离极近的两张一模一样的照片和“两口逼烟非得在电梯里抽”的“附言”——诚然,“附言”在“措辞”上不是那么讲究。可正是由于了这个不讲究,可以使我看到发送者的情绪。

有没有这种可能——拍照并发送并附言的这位,是对电梯里抽烟行为先行做了劝阻,但未奏效;而且“未奏效”的“形式”让ta不愉快,于是就有了拍照、发送、不够讲究的附言。除了拍照和被拍照两个当事人和当时也在同一部电梯里的见证人,谁能确定这种可能存在或者不存在?如果劝阻在先,拍照、发送、附言,在后,有什么可嘲笑可声讨的呢?

那些嘲笑甚至声讨拍照、发送、附言的“方式”的人,我还真不太敢信就是“当事人”和“实时旁观者”;或者说,如果是当事人或旁观者,嘲笑、声讨,还尚存逻辑上(只是“逻辑”上)的合理性;而如果只是凭着看了照片和附言,就嘲笑、声讨,等于已经潜在“跳过”了先行当场劝阻的可能性。这种预判,是预判者心理活动使然——他们自持的方法论或说“换作他们”,不会先行劝阻而可能背后拍照再“恶意”发到群里“晒”,可能,而已,他们并没那么做。反正,他们没那么做!所以,有资格嘲笑、声讨那么去做的人!!

多么可怜的灵魂!好在——盯着看了大半天,未见更多“同路”。我因而莫名欣慰,觉得到底还不至于有太多那么可怜的灵魂,进而宁愿相信,更多的人只是“淡漠”而并非缺乏善意——电梯里抽烟确是“违法行为”,以任何方式谴责,都谈不到“不对”、“不妥”!

我就抽烟,瘾很大,每天最少一包(20支),最少!可我从不在电梯以及任何由于安全缘故而禁止吸烟的场所抽。没错——安全!电梯里抽烟,不只是污染空气那么点儿危害。电梯是一个存在“静电场”的环境,比较老式的电梯尤其是。静电场遇明火,可能发生闪络甚至爆燃,原理跟煤气泄露环境里不能拨打、接听电话有些仿佛。所以,遇见有人在电梯里抽烟,我会最快速度离开,同时释放善意——严肃告诫抽烟者,不要这样,不安全。如果每个人都有这么一点点善意并将其适时释放,或许,情况会有所不同。或许,但值得一试!

这就是我想说的——愿人人多一分善意。

设想一下:送餐骑手送餐出来,见被自己停电动车阻碍了停放的汽车在等,友好地笑笑,招招手,说一句:“太急了,怕挨差评,对不住啊!”等待停车的人回一句“没事儿”,世界会不会美好一点点?追抢进入电梯的老大姐,说一句“赶上了”,等在电梯里的人问一声“您几层”,世界会不会美好一点点?邻里群中,有人说一句“电梯里抽烟真不应该,别跟这样人置气”,世界会不会美好一点点?

因为每个人的一丝善意流露,世界就会充满温暖的善意,路途中就会多一些笑脸,孩子们就可以更健康地成长,奋斗着、奔波着的人们,就会多一分希望……

这种“效应”,人越多,越明显。我们这里,是全世界人最多的地方。所以……人人多一分善意,真的、真的,会多出很多美好、很多希望!

2023初夏于北京栖醇阁(听风楼分号)

关键词: